/资讯中心/趋势研究/互联网金融加速数字普惠金融落地

互联网金融加速数字普惠金融落地

发布时间:2017-09-27 分类:趋势研究

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树立普惠金融理念,着力构建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普惠金融,就是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可担负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说得简单一点,普惠金融就是借助金融的优势,让大量没有办法使用金融服务的普通人甚至穷人可以得到金融服务,从而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这样的服务,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很难实现。

而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普惠金融大行其道,已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使金融服务更加简单、便利、快捷和高效。数字普惠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数据通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列相关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的共享,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换言之,数字普惠金融的具体内容涵盖了普惠大众所需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财务规划和银行对账单服务等)。通过数字金融共享、便捷、安全、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技术,构建起基于数据的风险控制体系,全面提升了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很好地诠释了金融科技的初衷和目标,是让长期被现代金融服务业排斥的人群享受正规金融服务的数字化途径。

正因为此,去年9月,我国作为G20峰会主席国提出制定《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提出了8条数字普惠金融的高级原则和66条具体建议。如今,这些原则已经成为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的国际性准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以弯道超车的形态令全球瞩目。数字化理财、网络保险以及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征信产品尽管引发诸多议论,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及独特的价值已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报告指出,普惠金融的真正目的不是仅仅提供贷款、提供融资,而是通过金融去挖掘或开发出“中小微弱”的潜在能力。从能力建设的视野观察,数字普惠金融实质性地巨幅提高了金融服务供应端的服务能力,以前用数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如今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

不过,越是在数字普惠金融全面落地时期, 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普惠金融在优势背后所聚集的风险也越多。比如因系统设施缺陷、技术安全漏洞、违规经营,抑或是以打着数字普惠金融旗号、所谓创新引发的各种风险事件会不断产生。正如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指出的那样,数字技术是中性的,数字普惠也是中性的,先进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诈骗者打着普惠金融的旗号,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外衣,提供虚假收益的理财产品。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非法集资与金融诈骗事件时有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福利,也带来资本的竞相追逐,但大量普惠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还存在监管空白或薄弱环节。

加快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全面落地,需多策并举,深入推进。比如,遵照《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特别是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采取负责任的监管和防范措施保护消费者权益,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以发挥数字技术为金融服务带来的巨大潜力。

再比如,构建高效率的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布局。数字普惠金融的早期阶段是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发展到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不再是简单的传统金融业务加数字化、互联网化元素,更多的是以非金融机构主导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的金融产品设计,或金融服务商业模式的重塑。那么,应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布局,组建聚焦前沿和创新技术的研发团队,通过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大数据风控、量化决策、图算法等金融科技的研发,实现知识图谱和用户画像技术的实践应用,从而让用户体验更加便捷,让风险更加可控。